山猪一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段活动?
2025/7/2 15:55:03 点击:
一、核心活动时段:晨昏与夜间为主
- 时间范围:清晨 5:00-7:00、傍晚 17:00-19:00。
- 行为特征:此时段光线较弱,人类活动较少,山猪从栖息地(如山林、灌丛)出发,沿固定路径(兽道)向农田移动,进行觅食活动。广西农田常见的玉米、红薯、花生等农作物成熟期,山猪会在晨昏时段集中拱食地表作物或地下根茎。
- 核心时段:午夜 23:00 - 凌晨 3:00 活动最频繁。
- 驱动因素:亚热带地区夏季白天气温高(可达 35℃以上),山猪为避免酷暑,多在夜间凉爽时段活动;同时,人类夜间活动减少,使其安全感增强,活动范围扩大。研究显示,在人类干扰强烈的农田周边,超过 70% 的山猪活动集中在夜间(红外相机监测数据)。
二、影响活动时段的关键因素
- 避人类活动模式:在农田周边居民点密集或频繁有人劳作的区域,山猪会显著压缩白天活动时间,甚至仅在深夜(24:00-4:00)活动。例如,贺州平桂部分村庄周边农田,山猪因长期受灯光、人声惊扰,形成 “深夜觅食” 习性。
- 反干扰适应:若农田长期无人管理(如撂荒地),山猪可能逐渐适应白天活动,甚至在上午 10:00 前、下午 15:00 后短暂出现。
- 夏季(6-8 月):高温高湿环境下,山猪多在夜间 22:00 - 凌晨 5:00 活动,白天躲在树荫或水源附近避暑,活动时长缩短至 6-8 小时 / 天。
- 冬季(12-2 月):气温较低时,白天活动比例增加,可能在中午 11:00-14:00 阳光充足时段外出觅食,夜间活动时长延长至 10 小时以上(需储备能量越冬)。
- 雨天特殊行为:暴雨天气会打乱活动节律,山猪可能在雨停后白天外出觅食(土壤湿润便于拱掘),尤其是丘陵地区的农田,雨后土壤松软,更易挖掘红薯、芋头等地下作物。
- 农作物成熟期:如玉米灌浆期(7-8 月)、红薯膨大期(10-11 月),山猪会增加在农田周边的活动频率,甚至突破夜间限制,在黎明或黄昏集中侵入。
- 繁殖季节:母猪产仔前后(广西多在春季 3-4 月、秋季 9-10 月),为获取高蛋白食物(如昆虫、嫩叶),活动时间更分散,白天也可能短暂外出。
三、对驱赶措施的应用启示
- 晨昏重点防御:在 5:00-7:00、17:00-19:00 时段,可启动声光驱赶装置(如太阳能警报器、高频声波发生器),或在农田边缘点燃艾草、烟饼(利用气味干扰),阻止其进入农田。
- 夜间强化监控:22:00 - 凌晨 4:00 是入侵高发期,建议布设红外触发式喷水装置(山猪对突然水流敏感),或在田埂铺设反光带(利用光线反射惊吓动物)。
- 夏季防夜间入侵:在农田边缘种植的薄荷、艾草等气味植物,需在夜间(尤其是午夜)通过滴灌系统释放浓缩气味剂(如薄荷精油稀释液),增强威慑效果。
- 冬季防白天突袭:若发现山猪在中午时段活动,可在农田周边悬挂反光彩带、设置稻草人(搭配声响装置),利用视觉和听觉刺激驱离。
- 山猪活动常沿固定兽道移动,可通过红外相机记录其活动轨迹,在路径上埋设 “气味 + 物理” 复合屏障:如在兽道交叉点种植野花椒(带刺),并埋设浸泡过辣椒水的海绵块(持续释放刺激气味),利用其活动节律针对性阻挡。
四、广西贺州地区实测数据参考
- 平桂区沙田镇农田监测(2023 年农业局数据):
山猪夜间活动占比 82%,其中 23:00 - 凌晨 2:00 占比 53%,主要危害红薯、木薯种植区;黎明(6:00-7:00)和黄昏(18:00-19:00)活动占比分别为 12% 和 6%,多集中在玉米地边缘拱食掉落的果实。 - 行为适应性案例:
某撂荒农田复耕后,因前期未采取驱赶措施,山猪从最初的夜间活动逐渐调整为白天 10:00-12:00、15:00-17:00 活动,后通过布设太阳能警报器(每 15 分钟触发一次声响),1 个月后活动时段重新回归夜间。
- 上一篇:没有啦
- 下一篇:电野猪机使用时注意一些安全事项 2016/3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