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如何判断竹笋被山猪吃掉后竹鞭的损伤程度?

2025/6/24 10:09:30      点击:
判断竹笋被山猪取食后竹鞭的损伤程度,需结合表观症状观察、解剖学分析、生理生化检测及环境背景评估,形成多维度诊断体系。以下是具体判断方法及量化指标:
一、表观症状与物理损伤检测
1. 地面可见特征
取食痕迹分析:
山猪拱土深度:若土层翻耕深度 > 20 厘米,竹鞭外露概率达 70%,损伤风险高;
竹笋残留状态:笋基被啃食至地下 5 厘米以上(贴近竹鞭连接处),提示竹鞭可能受机械损伤(如毛竹竹鞭埋深通常 10-30 厘米,啃食深度超 15 厘米需警惕)。
竹林异常表现:
成片新竹枯萎率 > 10%,且叶片出现失绿(叶绿素含量 < 20SPAD),可能因竹鞭输导组织破坏;
竹鞭暴露面积:地表可见竹鞭长度 > 50 厘米或断裂处直径 > 1 厘米,判定为重度损伤。
2. 挖掘解剖检查
竹鞭形态学观察:
断裂处特征:新鲜断裂面呈纤维状撕裂(而非自然老化的平滑面),且伴有汁液渗出,为近期机械损伤;
变色区域:竹鞭皮层出现褐色坏死斑(面积 > 10% 横截面积)或髓部软化,提示组织坏死(如含水率 > 80% 的软化区域为不可逆损伤)。
芽体活性检测:
笋芽饱满度:拨开竹鞭节间,健康芽体直径 > 0.5 厘米、肉质紧实,损伤芽体多萎缩(直径 < 0.3 厘米)或褐变;
芽体萌发率:随机取样 10 个芽体,25℃恒温培养 7 天,萌发率 <30% 为重度损伤(正常萌发率> 60%)。
二、生理生化指标量化
1. 渗透调节能力检测
电导率测定:
取竹鞭皮层组织 0.5 克,研磨后用去离子水浸提,测定 25℃时电导率。损伤竹鞭电导率通常 > 200μS/cm(正常 < 100μS/cm),因细胞膜透性增加导致离子外渗。
脯氨酸含量:
采用酸性茚三酮法检测,损伤竹鞭脯氨酸含量 > 0.5mg/g FW(鲜重),比正常水平(0.1-0.2mg/g FW)升高 2-5 倍,提示渗透胁迫。
2. 能量代谢评估
ATP 含量:
用荧光素 - 荧光素酶法测定,健康竹鞭 ATP>10nmol/g FW,损伤后 < 5nmol/g FW(如重度损伤时可降至 2nmol/g FW 以下),能量供应不足。
淀粉酶活性:
采用 3,5 - 二硝基水杨酸法,损伤竹鞭 α- 淀粉酶活性 > 20U/g FW(正常 10-15U/g FW),淀粉分解加速但储能消耗加剧。
3. 氧化应激指标
MDA(丙二醛)含量:
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,MDA>10nmol/g FW 提示膜脂过氧化严重(正常 < 5nmol/g FW),如重度损伤时可达 15nmol/g FW 以上。
SOD(超氧化物歧化酶)活性:
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,轻度损伤时 SOD 活性升高至 150U/g FW(正常 100U/g FW),重度损伤时因酶系统崩溃降至 80U/g FW 以下。
三、分子生物学辅助诊断
1. 基因表达分析
应激基因 PCR 检测:
检测 WRKY 转录因子(如 PhWRKY45)表达量,损伤后 24 小时内 mRNA 水平升高 5 倍以上,72 小时后若仍维持高表达(>3 倍),提示重度损伤;
细胞壁修复基因(如 CesA1)表达量若在 48 小时内未显著上调(<2 倍),说明修复能力弱。
2. DNA 损伤检测
彗星电泳法:
提取竹鞭细胞 DNA,电泳后观察彗星尾长。损伤竹鞭尾长 > 10μm(正常 <5μm),尾矩(尾长 × 尾部 DNA 含量)>15,提示基因组损伤。
四、环境与竹林背景评估
1. 山猪取食强度
足迹密度与粪便量:
每公顷面积内山猪足迹 > 20 个或粪便堆 > 5 堆,提示高频取食,竹鞭重复损伤概率 > 60%;
取食时间间隔:若同一片区 1 个月内出现 2 次以上取食痕迹,竹鞭恢复受阻,损伤累加效应显著。
2. 竹林自身抗性
竹鞭年龄结构:
老龄鞭(>5 年生)占比 > 40% 时,损伤后恢复能力比幼龄鞭(1-2 年生)弱 30%,因分生组织活性低;
克隆整合能力:
距健康母竹 > 2 米的孤立竹鞭,损伤后养分补给不足,死亡率比集群竹鞭高 50%(通过全站仪测量竹鞭网络连接度)。
五、损伤程度分级标准与判定流程
1. 分级量化表
损伤等级 表观特征 生理指标阈值 恢复预后
轻度损伤 局部表皮擦伤,无断裂,芽体完整 电导率 < 150μS/cm,MDA<8nmol/g FW 4-6 周可恢复,发笋率 > 80%
中度损伤 竹鞭断裂 1-2 处,芽体 50% 正常 电导率 150-200μS/cm,MDA 8-12nmol/g FW 8-12 周恢复,发笋率 50%-70%
重度损伤 多段断裂,皮层大面积褐变,芽体坏死 > 50% 电导率 > 200μS/cm,MDA>12nmol/g FW 恢复周期 > 16 周,发笋率 < 30%,需人为干预
2. 现场快速判定流程






发现山猪取食痕迹

挖掘竹鞭观察损伤形态

是否断裂/褐变?

检测电导率/MDA

判定轻度损伤

电导率>200μS/cm?

判定重度损伤

MDA>12nmol/g FW?

判定中度损伤

判定中度损伤

建议人工补植+土壤改良

I/J

监测芽体萌发率

自然恢复即可

六、实用工具与技术建议
野外快速检测包:包含电导率仪(如 DDS-307 型)、便携式脯氨酸检测试纸(精度 ±0.1mg/g)、芽体活力染色剂(2,3,5 - 三苯基氯化四氮唑,TTC 法);
实验室深度分析:推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(qPCR)检测应激基因,配合扫描电镜观察竹鞭细胞壁损伤;
长期监测:通过无人机航拍竹林郁闭度变化(损伤区 NDVI 值下降 > 15%),结合地面样方调查(每公顷设置 3 个 10m×10m 样方)。
通过上述多维度检测,可精准评估竹鞭损伤程度,为制定山猪危害区竹林修复方案(如轻度损伤采用封禁保育,重度损伤需断鞭促萌 + 施肥)提供科学依据。